第九十六章

    王荷最终还是按照王岭说的那般没有继续理会那刘家小姐了,这刘家小姐是个死心眼的,要想让她死心,还真的狠心一些。https://www.xssodu.com

    日子就这样慢悠悠的过去了。

    转眼儿就已经入了冬,杜鹃村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

    王荷怕冷,一入冬就不爱出门了,如今家里的事情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需要她出面处理的事情极少,她每天便只缩在暖阁里,看看书,喝喝茶,日子过得倒是无比惬意。

    这天王荷正躺在太师椅上看书。

    田婶儿突然走进去说道,“大小姐,老夫人让你过去一趟。”

    田婶儿是他们家买回来的第一批下人,原本是计划放在小作坊那边的,后来王荷看她做事稳重又细心,就把她调到了前面,这两年一直跟在李氏的身边,服侍李氏跟王老头,李氏也十分倚重她。

    “可是有什么事?”

    王荷放下书,朝一旁候着的香儿招了招手,香儿麻利的拿起架子上的斗篷给她披上。

    李氏知道王荷冬天怕冷不爱出门的性子,也十分迁就她,一般没有什么事不会轻易唤她过去的。

    “是镇上的冯媒人来了。”

    媒人上门?莫不是为了王岭的婚事,王岭跟王岭如今都到了可以说亲的年纪了,王荷都还好,毕竟年纪还算小的,再等两年也无妨,王岭可就不一样了,正是成婚的年纪,又是秀才公,家世又好,前途一片大好,这两年想要给他说亲的媒人都快踏断了王家的门槛,可谓是一家有男百家求,王荷还私底下笑过王岭,可真是个香馍馍。

    可惜王岭自己现在没有成婚的打算,李氏也不强求他,他现在还年轻,身上功名还不够,来给他说亲的大多都是一些乡绅富豪家的女儿,李氏也想再等等,等将来王岭高中了,再议亲,那时候才能有更多的选择。

    所以尽管上门的人再多,李氏都是一一给回绝了,只说王岭现在应以学业为重,婚事姑且再等一等,这些事都是李氏自己解决的,都没让王荷插手,可今儿李氏竟然让王荷过去,莫非是真遇到了合适的?想找王荷商议商议?

    王荷一边想着,一边跟着田婶儿出门。

    走过抄手游廊,再经过一片青石小路,就看到厅房了。厅堂外的大树上落满了雪,反倒让厅堂显得十分幽静,侧间传来隐隐的说话声。

    香儿撩开帘子,王荷低下头走了进去。

    屋子里坐了一个中年妇人,李氏走在上首正在跟她说着话。

    王荷认得那个妇人,是镇上的冯媒婆,这冯媒婆的名声还算不错,镇上许多人家的婚事都是她说的。且她说的婚事日后大多都是和顺美满的,不过她的媒钱也收的最多,尽管这样,镇上许多人家还是喜欢托她给自家孩子说亲。

    钱多点都没事,主要是想给孩子说门好亲事,这也是一片父母心。

    瞧见王荷进来,那冯媒人脸上的表情有一瞬间的错愕,她知道王家是家里的大小姐当家做主,可没曾想,家中长辈议亲李氏都让王荷旁听着,这可不单单只是看重这样简单了,不过冯媒人脸上的错愕很快就消失了,换上了得体的笑容,毕竟这是别人家的家事,她也不好过问。

    “许久不见大小姐,出落得越大好看了,老夫人好福气啊。”

    谁都喜欢别人夸自家的孩子,李氏听了这话脸上笑容更盛了,不过还是佯装谦虚的说道,“你可别夸她了,这丫头也就容貌好看点,其他就没什么本事了,跟那些大家千金还差得远呐。”

    王家实际的管家人是王荷,甚至王家的生意幕后也几乎是由王荷说了算,这在清水镇几乎不是什么秘密,王家的生意如今越做越大,王荷小小年纪,就有这般能力,还能是没有本事?

    冯媒人自然也能听的出来李氏只是嘴上谦虚,实际上是在炫耀,十分配合的开口说道,“大小姐这样若是还算是没什么本事,那整个镇上的女儿家不都是草包了?”

    李氏就等着她这话呢,听完这话,脸上的笑容都快咧到后脑勺去了,偏偏还假模假样的挥挥帕子,“哪里哪里,夸张了夸张了。”

    王荷行了礼后,就坐在一旁的凳子上不说话,当然这种场合也不是她能说话的,看着这俩老太太一来一回,也觉得甚是有意思,李氏如今年纪大了,越发虚荣了,特别爱听人夸奖她家中的几个孩子,这冯媒人也是个十分有眼力见儿的,抓住了李氏的心理,夸完了王荷借着夸王岭跟小桃,把他们几个吹捧的那叫一个天花乱坠,李氏笑的停不下来,对那冯媒人态度越发和善了,到了后来俩人直接开始以姐妹相称了。

    “老姐儿,那李家的大小姐人可是真的不错,性子贤良温恭,人虽说不是顶漂亮,那也是长得干干净净的,体健貌端。”

    王荷听着她们之间互相吹彩虹屁,听的都快睡着了,突然听着这话,才清醒了过来,好嘛,过了这么久,话头总算渐渐开始进入正题了。

    李家大小姐?王荷眯着眼回想她认识那几家姓李的人家,清水镇说大不大,镇上姓李的人家,又有些家世的,无外乎就那么几家,王荷来来回回想了许多遍,也没想起来哪家有跟王岭年纪相仿待嫁的姑娘。

    倒是镇上有一家开布庄的李家,有一个女儿,今年已经二十五岁了,年前与夫家合离了,现在在家中。

    这李小姐名唤李珍珍,也是个命苦的。

    这李家布庄在镇上有些名气,这李老板做生意实诚,李家的布庄要价公道,又不短尺寸,所以这一镇的百姓,也都挺照顾他家的生意,王家就经常去他家的布庄买布,所以一来二去,也有些交情,对他家的事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

    李家靠着这一间布庄,虽没赚下多大的家业,但一家人吃喝不愁,家中的余钱也置办了些田地,这日子也过得稳当,要说这李老板有什么烦恼的话,那唯一的就是他女儿的婚事了。

    李家家中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这女儿就是李珍珍,要说这女儿也是放在心尖子上养大的,李夫人宠着,李老板宠着,前面三个哥哥也宠着,据说那李家大小姐长得也十分好看。

    这样放在心尖儿上疼爱的女儿,自然该有一门十分顺遂的婚事才对。

    李老板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李家隔壁有一户姓吴的人家,在镇上是开米庄的,两家人住得近,关系也不错,两家妇人也时常串门,吴家有一个儿子,跟李珍珍年纪相仿,打小就喜欢往李家那里跑,所以对隔壁家的几个小孩儿都是熟悉的,这吴家的小少爷跟李家小姐算是自小跟他一起长大,说是青梅竹马也不为过。

    这吴家少爷自小便跟李珍珍十分要好。

    李老板两口子看着眼里记在心里,便想这两个小人儿凑在一起也是不错。毕竟两家的家境都差不多,又是邻居,以后闺女嫁过去了也不怕受了委屈。

    吴老爷子也有亲上加亲的想法,便同意下来,两家因此也就订了亲。

    两家约定等以后孩子大了就给两人办婚事。

    可谁知那吴家的小少爷在十四岁那年突然得了肺痨,常年卧床不起,李老爷疼爱女儿,怎么会舍得把女儿嫁给一个病秧子,于是拼了命的要给女儿退亲。

    那吴家老爷哪里肯,于是两家撕破了脸皮,这件事当年在镇上可是闹得沸沸扬扬的。

    后来李老板也不知用了什么手段,真让他退亲成功了,那吴家跟李家彻底闹翻,后来也搬了家,从此以后两家井水不犯河水。

    女儿退亲成功后,李老板两口子就开始忙着给女儿另择婚事,可李家之前退亲的事闹得沸沸扬扬的,哪里还有好人家愿意跟他们家结亲。

    李老板是个要强的,越是这样,他就越是铆足了劲就给李小姐找一门好亲事,两口子是挑了又挑,选了又选,如此三番两次的下来,竟没寻到一家合心意的,也把女儿生生耽搁到了十八岁。

    这下李老板着急了,托了无数的关系出去,定要为女儿寻个好的。

    好不容易找了一个邻镇的一个小伙子,据说这小伙子是家里独子,又个读书人,且家境殷实,家里口碑也不错,父母为人也和善,李老板托人前去打探了一番,心里也觉得不错,这亲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李老板满心欢喜的把女儿嫁了过去,以后从此以后女儿就能过上好日子,谁知这却是李小姐人生悲剧的开始。

    也合该这妇人命苦,李小姐刚嫁过去的时候确实是夫妻和睦,公婆慈爱,日子过得十分顺遂,可谁知好日子并不长久,李小姐几年都没怀上一个孩子,她嫁的那户人家就急了。

    那家人也是厚道人家,也没有说什么,只是花钱让小两口去镇里县里找大夫去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一看,事情就不好弄了,竟然是女方的问题。别人家就算再厚道,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儿子绝后呀。思来想去便决定给儿子纳妾。

    李家不舍得女儿受苦,也上门闹过几次,可是再怎么闹你们也是没理的,这个世道没有人家可以容得下一个不能生的妇人的,人家不能娶个不下蛋的母鸡在屋里放着,让自己家儿子绝后吧,最终还是只能让步。

    于是那户人家花钱给儿子纳了一门良妾回来。

    那个良妾也是一户穷人家的闺女,家里穷得很,为了给这个良妾的哥哥凑钱娶媳妇,良妾的爹就狠心把闺女嫁了过来,只为了那些不菲的彩礼钱。这良妾肚皮也争气,嫁过来没多久就怀上了。

    这下可把李小姐公婆喜坏了,对那良妾越发的好。两相对比,对李小姐也就更加差。

    那良妾刚开始还有点胆怯,毕竟李小姐才是正室,但是自从有了身子以后,公婆夫君都恨不得把她捧在手心里,逐渐胆子就大了起来,看李小姐也就越发不顺眼。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正室的小妾不是好小妾,没人愿意当妾,哪怕是良妾,说到底也不过是家里的一个有些权权力的下人罢了,并没有什么名分的,没有婚书也没有在官府上档。若是惹恼了正室,随时都可以发卖出去。

    李家老两口原本自家女儿是明媒正娶的正室,那良妾说到底也只是个妾,并不能影响到闺女在家中的地位,只要闺女立的住,日子就还能过下去。

    哪里能想到,从那良妾进门开始就只能是一种局面,不是你死就我死。当然也没有那么夸张,也就是东风压西风,西风压东风的问题。当然如果被压的那一方能够忍的话,日子还是能过下去的。

    那良妾虽然出身贫困人家,没有什么见识,可却颇有些手段,她看不顺眼李小姐,就成日里挑拨李小姐跟夫君和婆婆的关系,李小姐一开始还据理力争一下,公婆跟丈夫也还算向着她。

    可日子久了,公婆的脸色开始变了,见了李小姐没一丝笑容,甚至隐隐有些怕晦气的嫌弃。

    夫君渐渐的心思也都放在那个大肚子的良妾身上。那个良妾进门的时候还有些低声下气坐立难安,可是渐渐的越来越趾高气扬,甚至对李小姐颐指气使,似乎所有人都忘记了李小姐才是明媒正娶的正妻,那个女人只是个没有名分的良妾。

    最后那良妾借口自己肚子里有孩子,怕将来自己的孩子生下来是个庶子,名分不正,怕被人看不起,提出想要当平妻,那家人思虑再三竟然同意了,李老板两口子再也受不了了,李老板亲自登门上门求了合离书。

    李家在清水镇有些人脉,那家人也不愿意跟李家闹得太僵,于是很配合的写了合离书。

    那个良妾也终于求仁得仁,坐上了正室夫人的位置。

    李小姐合离这事在镇上也闹得沸沸扬扬的,王荷自然也听过一些,心里对那李小姐也多多少少有些同情,这李小姐回家后,镇上也有些风言风语,大多数人还是同情她的,也会顾忌些的,也有人说李老板这是遭报应了,若是当年不退亲,哪能有这档子事。

    这些人说的话王荷自然是嗤之以鼻的,李老板纵然有错,可也是一片爱女之心,明知对方是个病秧子,还要把女儿嫁过去,这换了谁都做不到。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