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县试【一】

      

      第三十章县试

      解淳去县衙礼房报名填写亲供,亲供就是现代的履历,什么姓名、年龄、籍贯、体格等,同时还要填写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存殁,履历中是过继的人,除填写继父母家的三代亲人外,还要填写本人的亲生父母三代。

      确定不是倡、优、皂、隶等贱役或贱役之后,还要在履历上填写本人的生理特征,然后贴在考牌的后面,就像照片一样,只不过是文字式的,解淳看看书办给他写的外貌特征:面白红润,眉目清秀,相貌颇佳,俊俏儒雅,稚子无须。还不错都是夸赞语气,让解淳对这个书办极为满意。

      好在解淳的亲供,让张诚在礼房抄写了一份,不然以解氏满门文盲,要一一说清曾祖父母的姓名,还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至于互结和具结,他的老师刘习本来就是禀膳生,老夫子当然为弟子具保具结,刘习担心与人五人互结出现意外,竟为解淳一人具保具结,履历交由县衙保存。

      县试一般考四场或五场,具体操作由知县大人自己选择,隔一天考一场,有时也在第一场一次性录取,以后几场便不用参加考试,只在最后参加一场覆试即可。

      明朝初期时一个县只准有秀才四十人,后来渐渐有增广生和附生出现,一般一个县不到百人生员;宜川县却与其他县不同,由于县中民众穷困潦倒,加上对教学不予重视,整个县中的生员远远不足,但童生和白身的学子却是极多,都是多年虽然过县试却未过府试的学子,及多年参加院试未中秀才的童生,相对来说县试和府试的竞争,也是极为激烈残酷。

      宜川县新任知县陶润又是刚上任不久,对县中诸事了解不深,一切都依仗六房司吏等人协助,为了博取知县大人的好感,吏房和礼房通力合作齐心同力,也将县试场地操办得像模像样,让陶润也放下心来,专门着手准备县试题目。

      大明弘治元年二月初六,宜川县县试正式开始考试,一大早张母就早早起来准备好早餐,又叫醒张诚和解淳二人,他们俩急急忙忙吃过早饭,背着张母早已准备好的考箱,来到县衙前排队等候。

      由于宜川县学风不盛,参加县试的学子大约有一二百人,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比如李成,也有人到中年的壮年汉子比如吴刚,也有像解淳一样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学子,剩余的大部分是十九岁到三十岁之间的青年学子。

      众人按顺序排队走进考场,进场时还有差役搜检,以防有人携带舞弊科举,当差役搜检到解淳时,只是草草检查一番后,有书办大声喊道:宜川县沙斗镇赵家沟人氏解淳字子厚,面相英俊稚子无须,刘家村禀膳生刘习刘进学具保。

      刘习老夫子早等在衙前,站起身出列高声回应:刘家村禀膳生刘习刘进学,保学子解淳解子厚进场参考。书吏检查无误后,就放解淳进场。

      没有经过多久时间,宜川县令陶润也进入场内,按惯例宣读一番考场纪律,无非就是严禁喧哗和严禁舞弊等惯例。之后让小吏依次发放草稿纸和正卷纸张,然后便有小吏举牌满场行走,牌子上写有考试题目。

      解淳打开考卷,发现上面写有序号,按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等分场棚,按十二生肖和时辰排列序号,比如解淳的序号便是丁丑,序号同考牌相符合,第一场考完放榜时,只有序号没有考生的名字。

      知县陶润今年出了两道四书题目,一道五经题目,并没有试贴诗;宜川县众学子都知道陶县令喜好诗词,考试前一股劲儿买唐诗宋词,把全部心思放在研练试贴诗上,谁知道陶县令别出心裁,根本就不考试贴诗,却多出一道四书题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