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惊天大案(二)上

    刘忠让吴成反思反思,什么时候想通了,再放他出来,主掌星子县的大权,吴成对大明弘治皇帝忠心耿耿,自然是不肯向刘忠等人屈服。

    



    如此一直对恃到年底,刘忠好象对吴成这个死脑筋,失去了耐心,既然不能为我所用,哪便彻底毁灭掉他,刘忠叫人把吴成押解到游船上,又为他换上正七品知县官袍。

    



    威逼一阵之后,刘忠又进行最后一次诱降:“吴县令,你又何必如此固执,宁王也是天家血脉,你转头效忠宁王,又有什么难为情?你的家眷妾室和儿子都在船上,若你执意不肯应允,我会将她们全部斩杀,连你一块一个不留。想想你的小妾和亲生儿子,若我没有猜测错误,这也是你唯一的子嗣吧。”

    



    刘忠又进一步蛊惑吴成:“吴县令,你何必执意自寻死路,跟着宁王起事靖难,大事成功后,你便有了从龙之功,封候拜相尽在眼前。何必自找死路,还连累家眷老小。想想跟随伪帝朱棣靖难功臣,现在哪个不是公候数代?别在固执连累家人。”

    



    吴成万万没想到宁王会以靖难名头起兵,听刘忠的口气,追随宁王起事的官员不在少数,想到不久后战火又将在中原大地燃起,而自己虽然知情,却被反贼囚禁,不能向朝廷示警报讯,禁不住急得满头大汗淋漓。

    



    他心中虽然震惊不已,却故意装作气愤之色,泼口大骂刘忠不止:“狗贼刘忠,你满嘴胡言乱语,宁王一向循规蹈矩,岂能会轻易靖难起兵造反,真是贼子野心胡说八道!”

    



    刘忠见吴成似乎对宁王很看重,还夸奖宁王守制循矩,再加上他以前没少见过和吴成一样的官员,开始都是满腔忠孝节义,一旦全家老少的生命,遭到致命威胁时,然后加上宁王靖难之说,便一个个回心转意,向宁王大献殷勤表达忠心。

    



    现在吴成一家都由他的人掌控,性命掌握在自己手中,也不怕吴成做出别的举措,误以为万事俱备万无一失。

    



    刘忠从怀中掏出一方官印,摇晃着向吴成显摆炫耀:“吴县令,你仔细观看这方官印,便知道刘某的具体身份。这是本人在宁王府担任的职位,宁王亲卫队统领的大印,你拿过去仔细观看,验证一下是否属实。”

    



    吴成等人没有被捆绑,一则这片江上区域十分偏僻,二则刘忠从心中不认为吴成会不同意,三则他要准备以后和吴成共事,怕做得太过分,以后不好相见。

    



    看着吴成在仔细验看自己的官印,刘忠略松一口气,又接着威胁道:“吴县令千万别想耍花招,满船都是我宁王府的人,此处又偏僻空旷,不会有人来救援你们。我与你换上官袍,便是在你不答应后,将你们一家老小斩尽杀绝,然后嫁祸载脏于水匪。这种事情我们可干过不少,別说你一个小小正七品县令,比你官职大得多的官员,我也杀过不少,希望你好自为之自求多福。哎呀,不好,快……拦……住他。……”

    



    原来吴成早已将刘忠的大印藏在身上,奋身向舱门外冲去,船舱外的匪徒听到吴成话气有所松动,误以为吴成已经答应投靠宁王,没有多加怀疑,放松警惕互相聊天。

    



    他们见吴成冲出舱门,第一反应便是生擒住他,然后再予以劝说,而刘忠也在淬不及防之下,发出了错误命令,才让吴成一直跑到甲板上。

    



    等刘忠反应过来,发出诛杀令时,宁王府亲兵才挥起刀剑砍杀,但已经为时以晚,吴成根本不管不顾,也不躲闪抵挡,一股劲儿冲到船舱边缘,纵身一跃跳进汹涌江水中。

    



    刘忠从舱中也追赶过来,却只看到江水一阵涟漪荡漾,吴成的身影瞬间不见踪影,刘忠气悔交加,用船上猎鱼的钢叉向江水中狠狠插下,但没有什么用处,别说人影鲜血,连个大的气泡也没有见到。

    



    船只一直向前划动,惯性作用之下,一时半会也不能迅速停止下来,万般无奈之下,刘忠泒出几个水性好的亲卫,跳进江水中搜索,忙乱一阵后也一无所获。

    



    刘忠以前只打探到吴成是北方官员,逼问吴成的小妾,也回答没见过吴成会游泳,刘忠又等了一阵,见还是没有收获,便下令亲卫们回来,不再潜水搜寻,尽快解决掉吴成的家小,回宁王府报功领赏。

    



    刘忠万万没想到,吴成虽然是北方人,却出生于徐州府,境内河流众多,吴成又是农家出身,从小便捉鱼摸虾,习得一身好水性。

    



    他跳入江水后,迅速潜水向下游游去,借助江水侥幸逃过一劫,然后被游兴大起的张诚所救,张诚核实之后,为了防备县衙中有人向宁王通风报信,便想起借用儿子抓周喜宴,写密信向解淳求援。

    



    解淳猛然听到宁王想要谋反,当即也怔愣住了,他在后世也算是博览群书,对于明史中宁王朱辰濠造反自不陌生,但这才仅仅弘治十一年,朱辰濠只是现任宁王朱瑾钧的庶子,刚获封上高王不久,怎么宁王就要谋反,看来这历任宁王都时刻在准备着篡位谋反,夺取皇帝的宝座。

    



    原来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巩固朱明王朝统治,大肄分封子弟出藩就国,封皇子为亲王,岁禄万石,任用王府属官,办理各项事务,冠冕服饰、王旗邸第,仅次于大明皇帝。

    



    这批藩王虽“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恤民,食禄而不治事。”,但他们的地位极为尊贵。

    



    在亲王面前,公候大臣皆伏而拜谒,无敢妄为钧礼,诸王没有治民责任和权力,却有封地和统分之权,各王均都配有护卫三千到二万之重,当地驻军有所调动,还须有亲壬的令旨,藩王实际是皇帝监控军队的代表人物,而每一个王园,则成了一下军事中心。

    



    在明朝刚统一南方大部北方少部时,发挥出大量的实力,对治理国家大有裨益,但随着全国逐渐统一,就出现了极大的弊端,便发生了燕王夺取了侄儿朱允玟的皇帝之位,后来从南京迁往北京,史称:“燕王靖雄之役。”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