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海龙王(二)下加更

    张玄默默地拍拍张大路的肩膀,温声宽慰他:‘‘大路别那么说,当初我们的年纪还小,一心想跑出来做个自由民,不再像豚狗一样的生活着,我那时候也没有想到有今天,不是也没和你一起回去寻找吗?怪只怪当初我们太弱小,根本没有能力照顾家人。好啦,别难过啦,咱们现在去寻找他们也不为迟。’’

    



    张大路哽咽着发下誓言:‘‘我张大路在此郑重起誓,一定要寻找到小妹和叔婶的下落,了结玄哥和我的一生遗憾。若有虚言妄语,天打雷劈不得安生,天地为证,以血作誓。’’,张大路一边念叨着,一边用刀割破自己的手指,向老天歃血为盟。

    



    张玄本来想阻止张大路发誓,但看他一脸凝重端庄,长叹一声没有说什么话语,小妹和爹娘的安危,一直是他们二人的心结,也许一辈子都不能忘怀。

    



    张玄又叫来自己的心腹死忠,仔细的安排一番后,才下令二首领和三首领留守岛屿,自己和张大路及几个亲信离开岛屿,辗转进入登州地界,一路在登州寻找贱民住地,却始终找寻不到贱民的踪迹,他感到十分好奇,就向路人小心打听,谎说自己的伙计,有个亲戚是贱籍之民,现在怎么沿路打听,没有听说有贱民的踪迹?

    



    那路人哈哈大笑,眉眼间充满自豪和希望:“客官,若你的伙计有亲人在贱民菅,那他可有福气喽!能身为贱民并落户在登州府地界,可是老天爷庇护他,上天赐予他大有福气,足以令外地的贱民羡慕死了。”

    



    那人见张玄一副疑惑不解的神色,继续解说着:“不瞒您说,我原来就是个贱民,现在蒙圣上和祥瑞伯的恩惠,改贱籍为军户。现在我儿子在海军中做百户官,朝廷的正六品武官。这都多亏祥瑞伯爷向圣上谏言,圣上大发慈悲,我等才有了重新为民的希望。”

    



    “您要找寻亲人,跟随着我们去登州府治所蓬莱县城,如今祥瑞伯为儿子过满月,我等受恩惠的贱民们,都一齐去喝满月酒。到时候您只要说出名姓,只要落户在登州府治下的贱民,没有找寻不到的。我是从文登县专门来登州府,祝贺祥瑞伯爷喜得贵子。”

    



    张玄和张大路二人互相对看一眼,心中疑惑丛生,这个祥瑞伯能劝说弘治皇帝,释放贱籍为军户,改变大明二百年延续的祖制,此人看来不是等闲之辈,又岂能是扬州奸商口中的奸佞之人,看来其中大有门路。

    



    张玄为人精细谨慎,看见那名路人对祥瑞伯视为神圣,便没有当面询问扬州奸商之事,而是婉转提出扬州盐商卖不出盐的尬事,探询此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那人却对此事不以为然,反而大骂扬州的盐商:“活该,还不是他们见钱眼开,故意抬高盐的价格,杨州和登州一样都售卖海盐,一样的价格售卖,怎能销售不出去?”

    



    张玄不再纠缠此事,而是又提出对释放贱民为军户的疑问:“这位兄台刚才恐怕是说笑吧?自太祖洪武朝以来,从来没有听说放贱籍为民的事情。我等从江南过来时,那边的贱民仍然从事贱籍粗活,没有听说过有此等好消息呀!再说祥瑞伯爷也不过是世袭伯爵,哪有权力能劝说圣上改变祖制,兄台不会是和我等开玩笑吧?”

    



    那人倒没有为此生气发火,而是大笑着回应:“我知道兄台不会相信有这等好事,虽然释放贱民为军户之事,是当今圣上亲自下旨。但登州一地的贱民谁不知道,若没有祥瑞伯爷上奏章,为我等贱民说好话,圣上哪里知晓我等贱民的苦衷?您慢慢打听一番便知晓啦?”

    



    登州府醉香楼如今被解淳包下来,接待前来祝贺的客人们坐席,他根本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来参加儿子的满月酒庆贺宴席,只得临时向醉香楼的掌柜求援。

    



    有如此好的机会,结交知府大人,醉香楼的掌柜正求之不得,满口应承下来,并许诺不收分文钱财,替解淳款待客人。

    



    解淳却不愿意欠这份人情,让解和送来二百两银子,并且交待不用上太好的酒菜,都是些苦哈哈出身的男子,大鱼大肉让他们吃饱为好,不用讲究酒菜的精细。

    



    这时候醉香楼的掌柜才知晓客人大多是以前的贱民,现在的军户家属,虽然心中有些不高兴,但脸面上却不露丝毫异色,高兴的一口答应下来,随即让妻子去知府衙门随礼一百两银子,这知府伯爵府的银子,是那么好收的?

    



    解淳闻报后,也不好推辞不收贺礼,他自然知道其中的缘由,剩下的一百两银子,还不够醉香楼耽误一天的费用,只好装作不知道详情,对此事寒糊过去,这次自己欠下醉香楼一个人情。

    



    对于官吏富商们的贺礼,解淳也不好推辞不收,只是让解和等人详加登记,在自己离任前都送礼返回;人啊,谁也不能至清如水,若自己太过于较真,说不定又无意间结下大仇怨。

    



    张玄和张大路等人,跟随着那路人交了五十文礼钱,无论那些曾经是贱民,现在是军户的人如何求恳,知府衙门负责记录礼簿的小吏,却坚持每家只收五十文礼钱。

    



    并且拿出解淳下发的谕令,指着文书向大家讲解:“知府大人知道不收大伙的礼钱,一则你们不会就此罢休,二则也有些太不近人情。特此明文下令,除和大人关系亲密的几个亲戚外,余者都以五十文礼钱收取,即使同知大人也只随礼五两银子,再多者知府大人不予收取。”

    



    小吏激动的大声说道:“知府大人说过,你们同大人的家乡左邻右舍一样对待,每家随礼五十文,多一文也不许收取。看见了吗?有知府大人的亲卫在旁边监视察看,众位也不要难为我等,就以此例上交随礼吧。”

    



    “众位上罢礼钱后,请前去醉香楼吃酒席,到时候知府大人和夫人,会亲自向诸位敬酒拜谢,诸位请趾随着人流,前去醉香楼安坐。”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