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闹事
悄无声息之下,一场舆论战展开了新一轮的战况。首先是书社报开始发炮,轰击时政报,说他们不顾君子之道,偏袒一个沽名钓誉之辈。
时政报当然不服气了,大家都是文人撰稿,凭什么就你的风骨卓绝,我的就不是风骨铮铮了立即撰稿回骂。一时间,两间报社,由文人操刀,字墨为武器,又开始了一轮嘴仗。引经据典,骂人都不带脏字。要是学识少一些,恐怕根本看不懂说的是什么。
这些文人,帮着御史台,搜罗了黄锡时的诗句,扣词扣句找到了许多所谓造反的例证,如赢得百姓语音好,强过一年居城中,出自黄锡时所做赴湖州任一诗,书社报认为是辱骂先皇;读书不读律,尔君则无术,出自黄锡时劝读一诗,书社报则认为是隐射先皇执法不严;东海自知浪潮咸,应教滩涂变斥卤,出自黄锡时观东海一诗,书社报则认为黄锡时是暗中讥讽先皇设下官盐盐钞一事如此林林总总,不下十余处,皆断章取义,谩骂当朝工部尚书。
时政报当然不干了,大骂书社报不讲道理,同时给出了反驳的理由,把黄锡时的诗句,全文摘抄在报纸上,讽刺书社报断章取义,污蔑当朝重臣。
不识字的老百姓,看的是一个热闹;读书不多的人,也听不懂他们到底在争论什么,只是觉得好厉害的样子。酒楼茶肆。念报之人。每日都有不错的收入。皆因长安城的百姓。都来看个热闹。有些稍有学识的,还装模作样地分析上意,说得煞有介事一样。这些个老百姓,就好似在看戏剧一样,每日来追剧情,看看到底发生到哪一步了。更有甚者,已经开始编撰朝堂故事,在瓦舍之中。表演了起来。
而骂战的主力军,纷纷绞尽脑汁,撰文编稿,竭力想驳倒对手。可惜朝廷的事情,变幻莫测,又岂是他们能揣测得了的他们又没有身在朝堂,就算是做官的,身在其中也说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官场中爬摸打滚了几年的人,都不会去趟这浑水,毕竟官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说不定你顺了这个人的意。就逆了那个人的情。手腕不够,门路不多的。就只能明哲保身了。久而久之,这种模棱两可的处事态度,被奉为官场中人的处世哲学。到了后来,不知为何,就跟中庸联系在了一起,糟蹋了这千年来最为高尚的道德标准。可悲,可叹
而这些文官,信奉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类的思想,把儒家捧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连带孔子的后人,孔家都成了第一世家。
力捧儒家的后果,便是这些文人,都有股莫名的自信,认为自己的能力天下第一,谁都不服。更为要命的是,儒家只是一个世界观,它并不是一个方法论,各人有各人悟出的道理。有的人悟的是真理,有人悟的道理却是似真实假。偏生这些人还不甘于平淡,纷纷著书立传,宣扬自己的思想。仅仅大顺一朝,从开国到洪祥年间,各地的儒家学派都纷纷出炉,如刚刚兴起不久的大儒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程颢程颐的洛学司马家的朔学等,呈现各人说各人学说的态势,谁也不服谁。
正是由于这个矛盾,读书人之间的争论也不会少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悟的是真正的儒家道理,自然就听不进去其他学说了。各个流派的信徒都是读书人,读书人之间的争论,又岂会少了报纸的出现,不过是因缘际会,给他们提供了争辩的场地罢了。
而就在第二日,书社报开始发力了,广邀同门,要在礼部衙门前,跟时政报的秀才们展开一场争论,由礼部官员,评论谁胜谁败。
此举一出,时政报也不甘示弱,也对书社报下了战书。
陆承启接到监察司暗报之后,摊开报纸一看,登时大惊,暗道:这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有人有心挑拨
但无论如何,都要制止事态的发展,哪怕捉不到幕后黑手,也不能让事态这样发展下去。陆承启终于展露了他霸气的一面,立即下旨,让监察士追回所发报纸,一律不许出长安城。同时封闭这两家报馆,要捉拿撰稿之人。同时,监察士在礼部衙门严阵以待,见到散布谣言者,皆捉拿下狱。
国家机器,在这一时间,开始发力了。第二日,不少读书人来到礼部衙门,还没来得及展开辩论,就给监察士按倒在地。
一个颇有风骨的读书人怒道:你们这些走狗,你能封得住余一人的嘴,岂能封得住天下人的嘴其余之人纷纷叫嚷起来,场面一度混乱。
长安城里,多少年没出过这样的乱子了百姓们记不清了,上一次还是先皇时期,大发雷霆所致,全城人心惶惶。现在陆承启一旦发威,登时变了一个样子。都说天威难测,陆承启隐忍了这么久,终于露出他的獠牙了。
可惜,陆承启的动作还是太慢,一些报纸已经流出了长安城,甚至一些城外的印刷作坊,还在偷偷刊印,这也是陆承启始料不及的。
一日之后,整个大顺境内,都在讨论这个话题,莫不是圣上极怒,在礼部衙门前闹事的秀才,皆被捉拿,可能还会受皮肉之苦云云。
传言越传越歪曲,甚至出现了陆承启不满读书人,想打压读书人地位的说法。一时间,大顺境内的读书人人心惶惶,对这样的谣言将信将疑。毕竟陆承启大力提升武人商人工匠等的地位,读书人早就有一种不安全感了。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情,哪个读书人心中没有一根刺也难怪谣言有市场了。
一时间,长安城中草木皆兵,所有的秀才们,举子们,都不敢太过放肆了。先前陆承启下旨不以言论论罪一说,也没有人再提起。毕竟官字两个口,你要是犯到了天家威严,以罪论处,你又哪里辩论得过未完待续。
时政报当然不服气了,大家都是文人撰稿,凭什么就你的风骨卓绝,我的就不是风骨铮铮了立即撰稿回骂。一时间,两间报社,由文人操刀,字墨为武器,又开始了一轮嘴仗。引经据典,骂人都不带脏字。要是学识少一些,恐怕根本看不懂说的是什么。
这些文人,帮着御史台,搜罗了黄锡时的诗句,扣词扣句找到了许多所谓造反的例证,如赢得百姓语音好,强过一年居城中,出自黄锡时所做赴湖州任一诗,书社报认为是辱骂先皇;读书不读律,尔君则无术,出自黄锡时劝读一诗,书社报则认为是隐射先皇执法不严;东海自知浪潮咸,应教滩涂变斥卤,出自黄锡时观东海一诗,书社报则认为黄锡时是暗中讥讽先皇设下官盐盐钞一事如此林林总总,不下十余处,皆断章取义,谩骂当朝工部尚书。
时政报当然不干了,大骂书社报不讲道理,同时给出了反驳的理由,把黄锡时的诗句,全文摘抄在报纸上,讽刺书社报断章取义,污蔑当朝重臣。
不识字的老百姓,看的是一个热闹;读书不多的人,也听不懂他们到底在争论什么,只是觉得好厉害的样子。酒楼茶肆。念报之人。每日都有不错的收入。皆因长安城的百姓。都来看个热闹。有些稍有学识的,还装模作样地分析上意,说得煞有介事一样。这些个老百姓,就好似在看戏剧一样,每日来追剧情,看看到底发生到哪一步了。更有甚者,已经开始编撰朝堂故事,在瓦舍之中。表演了起来。
而骂战的主力军,纷纷绞尽脑汁,撰文编稿,竭力想驳倒对手。可惜朝廷的事情,变幻莫测,又岂是他们能揣测得了的他们又没有身在朝堂,就算是做官的,身在其中也说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官场中爬摸打滚了几年的人,都不会去趟这浑水,毕竟官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说不定你顺了这个人的意。就逆了那个人的情。手腕不够,门路不多的。就只能明哲保身了。久而久之,这种模棱两可的处事态度,被奉为官场中人的处世哲学。到了后来,不知为何,就跟中庸联系在了一起,糟蹋了这千年来最为高尚的道德标准。可悲,可叹
而这些文官,信奉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类的思想,把儒家捧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连带孔子的后人,孔家都成了第一世家。
力捧儒家的后果,便是这些文人,都有股莫名的自信,认为自己的能力天下第一,谁都不服。更为要命的是,儒家只是一个世界观,它并不是一个方法论,各人有各人悟出的道理。有的人悟的是真理,有人悟的道理却是似真实假。偏生这些人还不甘于平淡,纷纷著书立传,宣扬自己的思想。仅仅大顺一朝,从开国到洪祥年间,各地的儒家学派都纷纷出炉,如刚刚兴起不久的大儒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程颢程颐的洛学司马家的朔学等,呈现各人说各人学说的态势,谁也不服谁。
正是由于这个矛盾,读书人之间的争论也不会少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悟的是真正的儒家道理,自然就听不进去其他学说了。各个流派的信徒都是读书人,读书人之间的争论,又岂会少了报纸的出现,不过是因缘际会,给他们提供了争辩的场地罢了。
而就在第二日,书社报开始发力了,广邀同门,要在礼部衙门前,跟时政报的秀才们展开一场争论,由礼部官员,评论谁胜谁败。
此举一出,时政报也不甘示弱,也对书社报下了战书。
陆承启接到监察司暗报之后,摊开报纸一看,登时大惊,暗道:这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有人有心挑拨
但无论如何,都要制止事态的发展,哪怕捉不到幕后黑手,也不能让事态这样发展下去。陆承启终于展露了他霸气的一面,立即下旨,让监察士追回所发报纸,一律不许出长安城。同时封闭这两家报馆,要捉拿撰稿之人。同时,监察士在礼部衙门严阵以待,见到散布谣言者,皆捉拿下狱。
国家机器,在这一时间,开始发力了。第二日,不少读书人来到礼部衙门,还没来得及展开辩论,就给监察士按倒在地。
一个颇有风骨的读书人怒道:你们这些走狗,你能封得住余一人的嘴,岂能封得住天下人的嘴其余之人纷纷叫嚷起来,场面一度混乱。
长安城里,多少年没出过这样的乱子了百姓们记不清了,上一次还是先皇时期,大发雷霆所致,全城人心惶惶。现在陆承启一旦发威,登时变了一个样子。都说天威难测,陆承启隐忍了这么久,终于露出他的獠牙了。
可惜,陆承启的动作还是太慢,一些报纸已经流出了长安城,甚至一些城外的印刷作坊,还在偷偷刊印,这也是陆承启始料不及的。
一日之后,整个大顺境内,都在讨论这个话题,莫不是圣上极怒,在礼部衙门前闹事的秀才,皆被捉拿,可能还会受皮肉之苦云云。
传言越传越歪曲,甚至出现了陆承启不满读书人,想打压读书人地位的说法。一时间,大顺境内的读书人人心惶惶,对这样的谣言将信将疑。毕竟陆承启大力提升武人商人工匠等的地位,读书人早就有一种不安全感了。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情,哪个读书人心中没有一根刺也难怪谣言有市场了。
一时间,长安城中草木皆兵,所有的秀才们,举子们,都不敢太过放肆了。先前陆承启下旨不以言论论罪一说,也没有人再提起。毕竟官字两个口,你要是犯到了天家威严,以罪论处,你又哪里辩论得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