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就是要他们闹

    这个例朝上得真是心累

    回到垂拱殿的陆承启,坐在龙椅上,已经两眼望着垂拱殿的九龙屋顶,呆呆地出了神。说真的,他也没想到自己筹划多时的十品官制,就这么猝不及防地说了出口。只不过今天在大庆殿中的局面,非十品官制不能解决。其他办法,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罢了。

    胥吏制度,是农耕国家官僚体系中的一部分。朝廷因农税为大头税入,没有多余的财力支付多达十余万的胥吏俸禄,不得已才选择一部分胥吏为朝廷的,有俸禄有名字登记在册。如捕快,狱吏,纲吏押送官府财物的小吏等。而其余的,如衙役师爷仓吏看管仓库的小吏甲头催征赋税拦头搜检漏税治安吏维护乡村治安等,都是由地方官聘请。如果地方官很抠门的话,他们没有收入来源,就只能自己赚外快了。

    在老百姓眼中,这些胥吏就等同于官,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了。收税的时候,拦头多收一点,帮补家用的事司空见惯;甲头催税之时,若想宽容些时日,农户不能不拿些钱银贿赂他们;狱吏更不用说了,探监之时,哪个不被暗中索要钱银过若是胥吏胆子再大些,同贪官一同盘剥百姓,更是为祸一方。只是他们名字不在官册上,事发了也算不到他们头上,都是只拿贪官而放掉他们。等风声一过,他们又再暗中盘剥。诸如此类,是以胥吏之祸。甚于贪官。

    仿造后世的公务员制度而创出来的十品官制。便能最大程度杜绝这个问题。一来消除官与吏之间的鸿沟。缓解他们的矛盾,使得朝廷外派的官员能真正的掌控地方。这些县令知府,是朝廷统治地方的根基,若是被胥吏架空了,朝廷派去的官员就没有意义了。这二来嘛,自然是保护老百姓。陆承启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自己也是草根出身,明白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若是统治者都忘了百姓。百姓又如何会拥戴这个君主,这个国家

    陆承启是一个灵魂来自后世的现代人,知道工农力量的强大。民水君舟,此乃至理名言。只要他时时记住为百姓谋福利,那大顺中兴,指日可待。正史上宋明悲剧也不会重演,身为一个穿越者,总不会在科技创新方面输给古人吧

    正当陆承启想了很多的时候,贴身小太监缓步走到他身旁,小声地说道:陛下。徐首辅求见。

    陆承启好似没有听到一样,只等这小太监说了第二遍。陆承启才回过神来:哦,徐卿来了,宣他觐见吧。

    这小太监得了谕旨,恭敬地退出垂拱殿后,不多时,内阁首辅徐崇光便径直而入,一躬身口中说道:臣参见陛下,陛下圣安

    陆承启正襟危坐,说道:徐卿免礼,赐坐。

    垂拱殿中,已然常备了好几张椅子。先皇时期,这可是从未有过的。小皇帝优渥朝廷重臣之心,确实比先皇做得好。徐崇光心中这般想着,一边坐了下来。贴身小太监备上香茗之后,躬身退出了垂拱殿,顺便带上了门。

    徐卿来求见朕,定是有什么要事吧陆承启端起了面前的茶杯,试了试水温,然后品了一口。这时的茶叶,炒茶技术才刚刚起步,除了贡茶之外,民间的茶叶都是很差的。

    可能徐崇光也是贪恋贡茶,隔三差五就来垂拱殿蹭茶喝。不过,今日来垂拱殿求见小皇帝,他就没那个闲心喝茶了。陛下,老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见到徐崇光吞吞吐吐的模样,便知道这老狐狸为何坐立不安了。他暗觉好笑,这小老头平日里一副镇定的模样,现在惹火烧身了,也和常人并没什么不同嘛

    徐卿乃朕的肱骨之臣,如何说不得徐卿要说之事,是今日例朝的事吧陆承启好整以暇,用似乎看透了一切的眼神,盯着徐崇光。

    徐崇光苦笑一声,说道:陛下果然圣明,老臣所虑,便是此事。

    怎么,徐卿觉得十品官制不好吗陆承启又喝了一口茶,缓缓说道。

    徐崇光正色道:陛下贸然推行这个十品官制,可曾想过天下士子的心么老臣做过贡试主官,知道天下士子皆为这官位而来。若是官吏一体,这些士子会做如何想陛下,若是天下士子闹事,后果不堪设想啊

    陆承启却丝毫不为所动,微微一笑,道:徐卿所虑,朕也深感认同。只不过若这些士子眼中只有官位,却无百姓疾苦,这样的士子要来何用他们若闹,便闹吧。朕还怕他们不闹哩

    徐崇光听了陆承启这话里隐藏的杀意,禁不住打了一个寒颤,连声音都发抖了:陛下是想要后面那四个字,怎么都说不出口。

    焚书坑儒对吧,朕知道你要说什么。徐卿,你也太小看朕了,秦始皇做的事,朕又如何会去做陆承启倒是落落大方,可徐崇光还是心有余悸,继续追问道:既然陛下也明白焚书坑儒之害,那为何还要推行十品官制

    陆承启自有他的打算,后世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公务员制度是合理的,可行的。至于最为关键的俸禄问题,国库稍稍勒紧一下裤腰带,也是能挤得出来的。只不过这个时代古人根深蒂固的官吏之分,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罢了。

    陆承启笑道:这天底下,最不缺的便是想做官的人。

    说到这,陆承启故意停住不说了。徐崇光也明白了陆承启的打算,心中巨震:这小皇帝真的是胆大包天啊,难道他就不怕士子一怒之下叛逃外国吗

    这样的先例也是有的,前些年不是有个落第秀才张元,叛徒到了辽国么结果和大顺本来交好的回鹘,便投入辽国怀抱了。这里固然有大顺兵力下降的缘故,但张元出了大力也是事实。未完待续。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