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苏辙苏子由

    源长且慢茂源尚未带苏子由过来,你这般走了,岂不可惜不如再等等,等茂源回转了,岂不更好陈尚法虽和孟琦的见解不同,可他认为孟琦这人还是值得交往的。孟琦此人做事极为认真,帮人就会帮到底,这仗义的个性,颇有点墨家风范。

    孟琦是个直肚肠的人,他不认同的事,又如何苟同下去当即说道:平章,这话多说无益,我想便是苏子瞻来,亦不会认同尔等做法。击登闻鼓者,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害军期机密陈乞恩赏理雪冤滥,及奇方异术改换文资改正过名,无例通进者,皆可免罪。可尔等此举,阻碍朝政,直言陛下过失,且不论尔等此举正确与否,对百姓,对朝政而言皆非天下之福。源长知礼仪,明是非,不愿同去,平章为何如此极力挽留,不肯放我离去

    陈尚法被孟琦这般一说,倒也一愣。他没想到孟琦会把话摊直了说出来,即便在座的人人明白这个道理,可知道和说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了。陈尚法怔在原地,不知说什么好。孟琦再一施礼,正待离去。

    此刻,楼梯口传来一阵脚步声,隐隐还有一个声音传来:子由,此乃文人雅聚,非是你想的那样

    陈尚法一听,哈哈大笑道:源长,说曹操曹操到,苏子由已然来了,何不再等一会

    孟琦还想说什么的时候,一个年方及冠的男子,被推搡上来。众人再仔细一看,后面跟着的人正是钱茂源。刘琦把玩着银制酒杯,从人缝中把两人细细打量了一番。

    只见那钱茂源生得头尖额窄,一双不算大的眼珠子到处乱瞄,一看便知是个精灵人物。此刻满脸堆笑,好声劝道:苏父亦赞同你代苏子瞻出来小聚一番,便是坐一坐又何妨大家都是文人,说些诗词,谈些政事,岂不是人生至乐既来之,则安之,都到了就先坐下,喝杯茶酒,也不碍事啊

    刘琦再看向苏辙,只见此人器宇轩昂,一脸正气的模样,当是一代人杰。刘琦即便心高气傲,骨子里看不起这些穷书生,但对苏辙的卖相还是刮目相看,心道:好一个书生,不愧是能出状元的,到底是和别人不同。

    苏辙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与兄长苏轼性情完全不同。苏轼生性洒脱,喜欢广交好友,豪放不羁。而苏辙却是却难以抵挡得住钱茂源的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还是败下阵来:我只小坐一会,不多时便离开。

    钱茂源听他答应了,连忙说道:随你,都随你

    苏辙这才慢步走向众人,一施礼道:眉州学子,苏辙苏子由见过诸位兄台。

    陈尚法正盼着他来,也不管要离开的孟琦了,连忙说道:苏兄莫要多礼,快请上座

    苏辙却正色道:不了,天色已晚,家父身体不好,岂能久留有甚么话,还是现在便说清为好。

    陈尚法一愣,好在他长于人情世故,连忙说道:不妨,其实我等在此,是在商论圣上推行新政一事,不知苏兄高见如何

    苏辙一皱眉,说道:秋闱报纸不是说了吗,再开秋闱,温习经书不就成了

    若不是知道苏辙的身份,陈尚法还真道他是来捣乱的了。孟琦本来已经走到楼梯口了,听了这话,愣在了原地。他想过苏辙会说的无数种可能,唯独想不到如此极品的回答。这时,楼下小二正端着菜肴上来,见到孟琦在楼梯堵着,叫唤了几声,孟琦才让开路。

    小二低声问道:客官可是要去茅房茅房在院后

    孟琦苦笑地摇了摇头,说道:非也,非也,你且去端菜吧。

    小二摸不着头脑,心道:这人真怪,为何不坐着听,非得在楼梯口偷听摇了摇头,小心翼翼地端着菜肴,慢慢地上了楼。

    苏兄真会说笑,在下问的,可是圣上推行的十品官制,并不是来年秋闱一事。陈尚法赔笑道,点出了他想谈论的话题。

    苏辙哦了一声,然后说道: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由功名尚未取得半寸,焉敢谈论政事

    陈尚法闻言,心中一凛,仔细端详了一番苏辙,发现在他正经的脸上,居然洋溢着如同孟琦一样的光彩。又是一个孟源长请他来,真的是走错了一步棋陈尚法心中叹道。

    刘琦见陈尚法语结,连忙起身笑道:非也,我等皆乃大顺子民,眼见圣上一意孤行,又岂能坐视不理虽无功名,亦能谏言。我等明日约定同去击登闻鼓,以求见陛下,当面陈述新政弊害,不知苏兄愿同往否

    苏辙见了刘琦的卖相,再听了他的话,眼睛里闪过一丝不豫的神采:岂不闻中庸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岂不闻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今上推新政,皆为朝中之事,尔等强过朝中大臣邪我观之,非也。

    刘琦被他这么一掉书袋,登时就懵圈了。他读书时得过且过,教书先生虽教得用心,奈何他都没心学,只落个一知半解,一鳞半爪。如今听得苏辙连说什么中庸曾子孟子的,他似乎都听过,但都是只理解了一点点。想要反驳,却又无从谈起。

    陈尚法到底是有些墨水的,见刘琦被反驳得哑口无言,连忙帮声说道:此言差矣,岂不闻周易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陛下受奸人蒙蔽,我等有识之士,难道袖手旁观乎大顺非陛下之大顺,乃天下人之大顺。大顺民报此警世之言,震耳发聩,为我等之毕生奉行也

    此话掷地有声,若不是孟琦早先知道了陈尚法的家世,恐怕也信了。他在楼梯闻得此言,心中叹道:陈平章聪慧之处,远胜于我。若他能静心治学,恐早已登科,何必如此未完待续。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