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八章:马匪

    陆承启也知道大抵是这个结果,中原花花世界,哪里有人肯去交趾这个多瘴厉之地去受罪

    许卿,你觉得让一些充军流放之辈去安南,如何

    陆承启有此一问不过是想着日后广南东路都是经济最为繁荣之地,就连琼州也是一个宝岛,更不用说琉球了。要是把人流放到那里,万一几代之后,要造反他还得跨海去征讨。不如放置在交趾,还能看管一二。大顺的律法虽不是很严,但每年怕也有数千充军流放之辈,加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了。

    让这些罪犯到安南,许诺若是耕种八年,可返中土。陆承启以为得计道,八年过后,他们早在安南成家立业,又哪里舍得

    许景淳自然没有异议,充军流放的人,去哪里不是放再说了,充军还不一定是充军,或者只是个脚夫而已。与其去受苦,还不如有块地给耕种。孰轻孰重,谁都会选择。

    陛下,近时边境不宁,时有马匪出没,扰乱榷场,是不是让边军

    陆承启神情凝重起来:竟有此事

    辽人马匪猖狂,渐违誓约,御备之计,先在择人。而自洪祥二年罢兵以来,当时经用旧人,唯户部侍郎致仕孙沔尚在,孙沔守云内,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最着。今虽七十,闻其心力不衰,飞鹰走马,尚如平日。虽中间曾以罪废,然弃暇收使,正是用人之术。欲乞陛下察访,特加奖用,庶可备一方之寄。

    陆承启闻言,有点不喜。都七十岁了,说句不好听的,七十古来稀,万一那一日死在了任上,岂不是军心大乱

    许景淳见陆承启脸色都变了,连忙解释道:孙沔于臣有知遇之恩,是以臣斗胆举荐,绝无二心

    陆承启的脸色这才好看一些,说道:年已七十,焉能再用其老岂不让马匪笑话我大顺无人不妥不妥,且让孙老做个田舍翁罢,征伐一事,还是交由青壮为好。今大同府团练使折克行尚在长安,朕欲以他攻克安南之功,赐他为兵部员外郎,兼权云内州都总管,率云内州精兵,并在云内州招募边军,购置马匹,以克马贼。

    其实陆承启就是不想用文官为将,术业有专攻,以文御武,看似保险,其实最为冒险。再加上大顺乃是兵符制度,分两处保管,没有兵符调不动一兵一卒,已经很安全了,何必再多此一举,用文官来带兵打仗这不是对士卒的生命不负责任吗

    哪怕这个孙沔再厉害,也打过几场胜仗,但那也是文人。不能让文人插手军事,这是陆承启的底线,管他是谁,也不能触碰

    幸亏许景淳是他的心腹,要是某个大臣谏言,恐怕陆承启就要贬谪了。

    简在帝心,如果不体察圣意,妄自出言,这是取祸之道啊

    许景淳讨了一个没趣后,再唯唯诺诺几句,退出了垂拱殿。

    陆承启心道:这个年头,读过几本兵书就敢说自己知兵的人我见得多了,如果兵是这么好带的,世上为何就那么几个名将

    封赏的圣旨发下去后,折克行便知道这一次自己是真的时来运转了。在大同府被打压了这么多年,一朝扬眉吐气啊

    奈何好事多磨,折克行正待率领亲兵奔赴云内州的时候,知谏院司马光又上奏说道:国家患在兵不精,不患不多。夫兵少而精,则衣粮易供,公私充足,一人可以当十,遇敌必能取胜;多而不精,则衣粮难赡,公私困匮,十人不足当一,遇敌必致败亡。此利害之明如白黑,不为难知也。边鄙之臣,无它材略,但求添兵。在朝之臣,又恐所给之兵不副所求,它日边事或败,归咎于己。是以不顾国家之匮乏,只知召募,取其虚数,不论疲软无所施用。此群臣容身保位,苟且目前之术,非为朝廷深谋远虑,经久之画也。臣愿陛下速降指挥,应在京及诸路,并宜罢招禁军,但选择将帅,训练旧有之兵,以备御四夷,不患不足。其灾伤之处,州县不得妄招饥民以充厢军。但据所有斗斛,救济农民,俟向后稍丰,使各复旧业,则天下幸甚

    陆承启看了之后,哭笑不得。

    司马光还以为是以前那样,把饥民充当禁军。要知道大顺立朝之后,黄河水患就没有停过。单单是元绶年间,大大小小的决口已经多达五六十次,河南府也是被毁了再建,建了又毁。每次黄河决口,肯定有大量饥民涌来京兆府。朝廷无奈,只能招募其中青壮,充当禁军厢军。

    可现在厢军已经名存实亡,禁军早已剔除老弱病残。司马光虽在地方时久,却不闻朝廷兵事早变,不复以往了。

    这封奏折,陆承启只批阅了一句话:查实再奏。便退了回去,至于司马光知道实情后是怎么羞煞,陆承启也不想知道。他一天要忙的事情太多了,哪里顾得上这个所谓的千古名臣

    殊不知这类的千古名臣,大多都是牛气哄哄,别人都是错的,就他是对的。幸亏包拯包黑子已经薨了,不然他能指着陆承启的鼻子骂,唾沫都能吐到脸上。陆承启还不能还口,温言笑脸地说骂得好。

    想到这,陆承启不禁有些同情起他那便宜老爸来,在包黑子的劝谏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活到六十几岁也是不容易啊。

    像现在朝中名臣诸多,有韩琦拜司空兼侍中,蔡襄馆阁校勘,知制诰的曾公亮,礼部侍郎吕公弼历史名臣数不胜数,可那又如何他们一个个都有着眼界的掣肘,世界观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不能从根本上看问题。虽说不乏有亮眼之举,但也是不能为续。

    这些名臣,还特别喜欢抱团攻击另一个团体,是为党争,最让陆承启头疼。幸亏现在政治清明一些,内阁首徐崇光在朝中是少数派,还能平衡一二。待得日后徐崇光退下后,陆承启任用谁为首辅呢任命文彦博司马光一派,则韩琦吕公弼不满;若是任命韩琦这个名相,则好似对文彦博也是亏待。唉,幸福的烦恼,两难啊

    罢了,船到桥头自然直,走一步看一步吧

    陆承启放下奏折,揉了揉太阳穴,处理政事什么的,太耗精力了。未完待续。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