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渡河


六股河由数条支流汇聚而成。
时值夏日,雨水充沛。
上游水面窄且急,最窄的地方只有不到十丈。
下游水面宽且缓,最宽的地方可达百余丈。
观察完河流的情况后,吴三桂打算召集众将商议渡河的方法。
“不可!”谋士方光琛阻拦。
“为何?”吴三桂非常不解。
“总兵大人一定要切记,咱们只能负责打仗!至于怎么打,一定要由平辽总督王永吉说了算。”方光琛解释道:“打胜了有关宁军骁勇善战的因素,打败了有王永吉指挥不当的原因!”
“这...”吴三桂很是迟疑,“朝廷和陛下能信吗?”
“不重要!”方光琛平静回答:“有王永吉在前面顶着,只要关宁军不发生溃败,朝廷就挑不出关宁军的毛病来!”
吴三桂盯着方光琛的眼睛看了一会,吩咐帐外的亲兵:“备马,随我一起去中军向总督大人请教渡河之法。”
“是。”
数百亲兵簇拥着吴三桂和方光琛走向中军。
行至半路,吴三桂忽然勒停战马。
“有事吗吴兄?”方光琛问。
吴三桂没有回答方光琛的问题,而是朝随行的清兵吼道:“你们先散开,我和方先生有要事相商!”
等众清兵离开一段距离后,吴三桂催马凑到方光琛身边问:“方兄能不能告诉我,你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
“吴兄是想问攻破宁远城的办法以及后续如何用兵吧?”方光琛抬起头。
“是!”吴三桂认真回答:“你不说,我心里没底!关宁军是我的底气,我不能把他们全都葬送在辽东战场!”
方光琛沉吟片刻后问:“吴兄现在已经是大明朝的平西伯了,我想知道吴兄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吴三桂被这个问题问住了。
见吴三桂不说话,方光琛提醒道:“是像秦良玉一样凭借军功被封为公爵,世袭罔替!还是想模仿当年的沐英一样,永镇一方?”
“亦或者...”
不等方光琛把话说完,吴三桂立刻打断道:“沐英,效仿沐英!”
对他来说,秦良玉的公爵地位还是有点低!
而大明朝又没有生前封异姓王的例子,所以目标只能是永镇一方。
至于其他的,他还没想过。
“呵呵,”听到吴三桂的答案,方光琛淡淡一笑:“永镇辽东是不可能的,当年的李成梁没做到,今天的吴兄也做不到!”
“那...我该怎么选?”吴三桂有些沮丧的问。
“现在没机会不代表未来没机会,所以我才让吴兄主动请缨打头阵!这样一来既能让朝廷放下戒心,又能凭借军功往上走一走。”方光琛解释道,“至于关宁军...”
听到这三个字,吴三桂猛地抬起头,“关宁军怎么办?”
“该出力出力,死多少人都不可怕,只要损失的不是精锐就行!”
“宁远城呢?如何在损失最小的前提下攻下宁远?”吴三桂又问。
“不知道。”
“不知道?”吴三桂的肺差点被气炸了,“不知道还让我主动请缨当先锋?方兄,你别开玩笑!若是攻不下宁远,我吴某人如何向朝廷交差?”
“没开玩笑!”方光琛一脸认真:“我还是那句话,时局在变!王永吉是平辽总督,咱们只需要按照他的命令执行任务就行,没必要想太多!”
“至于能不能攻下宁远城,什么时候攻下,都是王永吉应该考虑的事!”
听完方光琛的长篇大论,吴三桂忽然觉得自己不能像之前那样信任方光琛了。
这个人固然有点本事,但这次出的主意等于把他架在火上烤。
让他很难受。
“多谢方兄指点!”吴三桂对着方光琛拱了下手,率领骑兵继续朝王永吉的中军行进。
看到吴三桂,王永吉顿时喜笑颜开:“说曹操曹操到,来坐!”
过了没多久,所有将领尽数到齐。
李性忠和吴三桂相对而坐,两人虽然没说话,但眼神已经开始打架。
王永吉及时说道:“吴总兵,说说情况吧。”
“是,”吴三桂提高嗓音,将侦查来的情况尽数告知。
然后开始商讨战术。
不讨论战术还好,讨论起来后顿时乱了套。
“我认为应该趁夜渡河,不给建奴半渡而击的机会。”
“晚上更不安全!先不提如何连夜搭建浮桥,很多士兵晚上看不清道路,根本无法行走!”
“那就把队伍从东到西全部铺开,一起渡河!只要同时渡河的兵马足够多,建奴就挡不住!”
“怎么挡不住?半渡而击懂不懂?在我军渡河时,建奴的轻重骑兵沿河跑一圈就把我军阵型扰乱了,岂有不败之理?”
“不如等一个大雾的天气,趁雾渡河,建奴必无防备!”
“雾天可遇不可求,大军每天耗费的粮草高达两千多石!咱们等得起,朝廷等得起吗?”
众人对于如何渡河意见不一。
见讨论的差不多了,王永吉开口道:“那就分兵渡河!一部分在下游假装渡河吸引建奴注意力,另一部分在上游水窄处渡河。过了河之后迅速扑向下游,掩护下游兵马渡河!”
众人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能同意。
给各部安排完任务后,众人离去。
五月十六清晨,吴三桂两万步兵在六股河下游列阵。
骑兵环伺在后方。
他们提前就准备好了大量渡河器械。
除了各种船只竹筏外,还有造浮桥用的木材,木船和木板等。
呼啦!
令旗挥舞,关宁军步兵将装满木材和木板的船只推到水中。
随后士兵们登船用木材连接各船,开始搭造浮桥。
河对岸的八旗兵骑着战马沿着河岸不停巡视。
起初他们还想用弓箭射杀明军,发现射程不够索性放下弓箭,站在岸边等待明军进入射程。
六股河上游。
平辽大军的左翼兵马正在渡河。
第一批渡河的是明军骑兵。
李性忠一马当先,亲率千余亲兵踩着士兵连夜用生命搭建的浮桥来到对岸。
李性忠的侄子李顺祖率领剩下的九千骑兵紧随其后。
袁宗第和刘西尧的兵马排在第三梯队。
李性忠和千余亲兵刚来到对岸,远处传来隆隆马蹄声。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