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殿试考策
时间匆匆流逝,三日时间不过一眨眼。这日乃三月初二,正是殿试考策之时。
一大早,天尚未亮,依旧满天星辰,参与殿试者便起床前往皇宫了。苏轼也一大早被书童叫醒,其实他差不多整晚失眠,临到最后才眯了眯眼。人生第一次殿试,可能也是最后一次,这么激动下,哪能睡得着
书童把号给苏轼贴身带好,若无此号,定不能入殿门。书童把苏轼送到皇宫殿门之前,把预先准备好的考篮递给苏轼之后,苏轼便要独自一人入宫考试了。大顺朝使用的是三级考试制度,分解试乡试,省试和殿试,每一级皆不论前面考得如何,最终能否入仕,还得看殿试结果。别以为参加了殿试就百分百能当官了,殿试中黜落的士子亦不在少数。
考生排着队,凭号进入殿门,查明正身,确认没有夹带之后,便由内侍引导进入集英殿。集英殿外悬挂一张混图,其实也就是座位编号,考生们根据考号上的信息,在混图中查找位次。一一坐定之后,本来还有皇帝上朝,引见省元的。但陆承启认为这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尊敬,便没有这般做,毕竟这日也没有例朝。
考生坐定后,由吏部选出的中官开始发放考题。考生不懂题目,还可以上请询问考官。但要注意,试卷有做记号等无损之处,试卷作废不收。
这次殿试的题目,由陆承启亲自拟定。不论何科,都是一个题目:试论达官乡绅兼并土地利弊。近乎白话的语句,却直指眼下最为严重,却又无人敢讨论的话题。也只有陆承启有这等魄力,他需要用一道震撼人心的题目,识别出真正有才学,有长远眼光的人才。
只是这一刀切的方法,未免对一些考生不利,特别是算学科的考生。陆承启也有拟补计划,这些算术人才,就留着重用。反正他对数据这么苛求,即便再多的算术人才也不嫌多。更何况这次只有寥寥十余人报考算学科,哪怕全部录用,对与陆承启的计划,也只是杯水车薪。
这里不得不说中国人对官位的迷恋,哪怕陆承启把官员的俸禄减半,纳入养老金之中,也依旧有近万人来考。可惜这科举考试真的是取有真才实学之士,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并不夸张。陆承启还特意规定了取士人数,不得超过三百人。这也是怕走上了宋代冗官的旧路。国家即便有再多的税收,这大小官员高达十数万人,一个国家也是吃不消的。再加上所谓百万军队,这便是冗兵;行政花费过多,这便是冗费。宋朝大多数的金钱,都花在了这上面,加之土地兼并严重,亡国的根源已经埋下。
陆承启的大计划里面,首先就是要革除弊政,冗官冗兵冗费这三项绝对不能放松,要精兵简政,才能不人亡政息。而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土地。
大顺朝开国以来,已近百年。当初的均田制已被破坏得七七八八了,大量土地被达官贵人,乡间士绅兼并之。丰收年还好,这些地主还会对佃农好一些。要是灾年,那手下无田的佃农,恐怕真得卖身为奴,或者易子而食了。
陆承启始终认为,土地矛盾,是中国历代皇朝更迭的主要因素,其原因在于人的自私天性,以及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没有消费,土地就是最大的财产。
要想彻底改变这个状况,陆承启有两个不甚成熟的方案。一个是更改土地政策,设置土地税,田地越多,则要交的赋税就越多,一户人家拥有三百亩以上的土地,就要开始倒贴钱了;另一个是发展商业,把达官贵人购置土地的闲钱释放出来,带动商业发展,使得大顺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甚至进入资本主义的时代。可惜这两个想法也只是想法而已,土地乃天下根本,一个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引起天下动荡。如果那些乡绅集合起来对抗皇权,那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皇位都被推翻了,陆承启也就没得玩了,说不定身家性命都不保。
此时陆承启再次化身巡捕官,身着官服在集英殿中巡视一番,顺便查看一下他的士子答卷。在这些人里面,他发现了两个熟人。一个是大才子苏轼,一个是前太师公子,杨泓。他特意查看了两人的答卷,发现两人的眼光都极其相似,都道出了土地兼并的危害,提出了一些有可行性的办法。可惜这只是杯水车薪,达不到根治的目的。陆承启暗中摇了摇头,心道:都说阶级不同,还是阶级的矛盾啊这些考生成为了举人之后,已经成为了地主阶级,又怎么会把自己的命根交到别人手里看来还是得用商业加以引导
陆承启又查看了一番考场,颇为感兴趣的还有一位考生,他用统计的数据,说明了土地兼并的危害,以及富户的为富不仁等事例,让陆承启对他的卷子颇感兴趣。再一看他的考号,原来是算学科省元,陆承启大吃一惊,心道:学算学的人,也有如此眼光
只可惜此人空有理论,并未提出解决办法,让陆承启心中还是看低了一分。不过相比殿试大多数人,此人的答卷已是算上乘的了。余者不过从历史角度夸夸其谈,大谈周代井田制的好处云云,让陆承启似乎看到了明建文时期的方孝孺,只会夸夸其谈他心目中的文人治国,光复周礼,恢复井田制。空有一身风骨,却毫无实干之才。在陆承启心中,他们已经被黜落了。
巡视了一番考场,陆承启心中有数之后,便径自走了出去。他心中已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尽快落诸实施。
而陆承启刚刚出去,杨泓便抬起头来,看着陆承启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的样子,心道:爹爹说的果然没错,小皇帝胸怀大志,眼光超前,做事又脚踏实地,如此下去,有千古一帝的雄姿。爹爹败在贪恋权势,一再告诫我不得夺权,要顺着小皇帝的心意走。爹爹看人都是很准的,想来不会错。也罢,我杨泓所学多年,不也是为了卖货帝皇家吗
殿试要求所作文章,千字以上。古时毛笔写字不快,一道作文,许多士子用了一个白天,才堪堪写完。全都交卷后,封弥官便糊上了名字,对读官检查誊抄有无错误,便交由初考官覆考官阅卷了。最终会由详定官确定试卷排名,交由陆承启亲自御笔钦点三甲,或者黜落。一场殿试,才算完整落下帷幕。
一大早,天尚未亮,依旧满天星辰,参与殿试者便起床前往皇宫了。苏轼也一大早被书童叫醒,其实他差不多整晚失眠,临到最后才眯了眯眼。人生第一次殿试,可能也是最后一次,这么激动下,哪能睡得着
书童把号给苏轼贴身带好,若无此号,定不能入殿门。书童把苏轼送到皇宫殿门之前,把预先准备好的考篮递给苏轼之后,苏轼便要独自一人入宫考试了。大顺朝使用的是三级考试制度,分解试乡试,省试和殿试,每一级皆不论前面考得如何,最终能否入仕,还得看殿试结果。别以为参加了殿试就百分百能当官了,殿试中黜落的士子亦不在少数。
考生排着队,凭号进入殿门,查明正身,确认没有夹带之后,便由内侍引导进入集英殿。集英殿外悬挂一张混图,其实也就是座位编号,考生们根据考号上的信息,在混图中查找位次。一一坐定之后,本来还有皇帝上朝,引见省元的。但陆承启认为这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尊敬,便没有这般做,毕竟这日也没有例朝。
考生坐定后,由吏部选出的中官开始发放考题。考生不懂题目,还可以上请询问考官。但要注意,试卷有做记号等无损之处,试卷作废不收。
这次殿试的题目,由陆承启亲自拟定。不论何科,都是一个题目:试论达官乡绅兼并土地利弊。近乎白话的语句,却直指眼下最为严重,却又无人敢讨论的话题。也只有陆承启有这等魄力,他需要用一道震撼人心的题目,识别出真正有才学,有长远眼光的人才。
只是这一刀切的方法,未免对一些考生不利,特别是算学科的考生。陆承启也有拟补计划,这些算术人才,就留着重用。反正他对数据这么苛求,即便再多的算术人才也不嫌多。更何况这次只有寥寥十余人报考算学科,哪怕全部录用,对与陆承启的计划,也只是杯水车薪。
这里不得不说中国人对官位的迷恋,哪怕陆承启把官员的俸禄减半,纳入养老金之中,也依旧有近万人来考。可惜这科举考试真的是取有真才实学之士,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并不夸张。陆承启还特意规定了取士人数,不得超过三百人。这也是怕走上了宋代冗官的旧路。国家即便有再多的税收,这大小官员高达十数万人,一个国家也是吃不消的。再加上所谓百万军队,这便是冗兵;行政花费过多,这便是冗费。宋朝大多数的金钱,都花在了这上面,加之土地兼并严重,亡国的根源已经埋下。
陆承启的大计划里面,首先就是要革除弊政,冗官冗兵冗费这三项绝对不能放松,要精兵简政,才能不人亡政息。而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土地。
大顺朝开国以来,已近百年。当初的均田制已被破坏得七七八八了,大量土地被达官贵人,乡间士绅兼并之。丰收年还好,这些地主还会对佃农好一些。要是灾年,那手下无田的佃农,恐怕真得卖身为奴,或者易子而食了。
陆承启始终认为,土地矛盾,是中国历代皇朝更迭的主要因素,其原因在于人的自私天性,以及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没有消费,土地就是最大的财产。
要想彻底改变这个状况,陆承启有两个不甚成熟的方案。一个是更改土地政策,设置土地税,田地越多,则要交的赋税就越多,一户人家拥有三百亩以上的土地,就要开始倒贴钱了;另一个是发展商业,把达官贵人购置土地的闲钱释放出来,带动商业发展,使得大顺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甚至进入资本主义的时代。可惜这两个想法也只是想法而已,土地乃天下根本,一个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引起天下动荡。如果那些乡绅集合起来对抗皇权,那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皇位都被推翻了,陆承启也就没得玩了,说不定身家性命都不保。
此时陆承启再次化身巡捕官,身着官服在集英殿中巡视一番,顺便查看一下他的士子答卷。在这些人里面,他发现了两个熟人。一个是大才子苏轼,一个是前太师公子,杨泓。他特意查看了两人的答卷,发现两人的眼光都极其相似,都道出了土地兼并的危害,提出了一些有可行性的办法。可惜这只是杯水车薪,达不到根治的目的。陆承启暗中摇了摇头,心道:都说阶级不同,还是阶级的矛盾啊这些考生成为了举人之后,已经成为了地主阶级,又怎么会把自己的命根交到别人手里看来还是得用商业加以引导
陆承启又查看了一番考场,颇为感兴趣的还有一位考生,他用统计的数据,说明了土地兼并的危害,以及富户的为富不仁等事例,让陆承启对他的卷子颇感兴趣。再一看他的考号,原来是算学科省元,陆承启大吃一惊,心道:学算学的人,也有如此眼光
只可惜此人空有理论,并未提出解决办法,让陆承启心中还是看低了一分。不过相比殿试大多数人,此人的答卷已是算上乘的了。余者不过从历史角度夸夸其谈,大谈周代井田制的好处云云,让陆承启似乎看到了明建文时期的方孝孺,只会夸夸其谈他心目中的文人治国,光复周礼,恢复井田制。空有一身风骨,却毫无实干之才。在陆承启心中,他们已经被黜落了。
巡视了一番考场,陆承启心中有数之后,便径自走了出去。他心中已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尽快落诸实施。
而陆承启刚刚出去,杨泓便抬起头来,看着陆承启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的样子,心道:爹爹说的果然没错,小皇帝胸怀大志,眼光超前,做事又脚踏实地,如此下去,有千古一帝的雄姿。爹爹败在贪恋权势,一再告诫我不得夺权,要顺着小皇帝的心意走。爹爹看人都是很准的,想来不会错。也罢,我杨泓所学多年,不也是为了卖货帝皇家吗
殿试要求所作文章,千字以上。古时毛笔写字不快,一道作文,许多士子用了一个白天,才堪堪写完。全都交卷后,封弥官便糊上了名字,对读官检查誊抄有无错误,便交由初考官覆考官阅卷了。最终会由详定官确定试卷排名,交由陆承启亲自御笔钦点三甲,或者黜落。一场殿试,才算完整落下帷幕。